At least I tried.
我一直在人生中努力,但是现在越来越有一种清晰的感觉,我似乎到了一个certain level,我逐渐发现,有一些东西确实不是我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
我对此的初体验是,在北京微软实习的时候,我托福考了101分就觉得很满意了,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考的不错。和我同一个组认识另一个美本实习生,Wisconsin Madison 的。他说他考了116还想再考一次,想考118。我当下听到这话就清晰的觉得,原来这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这感觉直到过去了四年后的今天还是依旧很 fresh。还有一个同组的实习生是清华本科,哈佛 Design School graduate 的,家里非常非常有钱,住二环四合院;还认识了一个去 Boston 读艺术和历史学位的。据我所知,能读这种人文社科专业而且顶尖私立学校的学费真的不低。那个时候我和他们是天天在一起上下班一起去食堂吃饭的,物理上跟他们很近很熟,但是心理上我知道我们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虽然我们都在 Microsoft 实习。所以我开始觉得这就是阶级差距、开始有了imposter syndrome。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是我感受到的是imposter syndrome 而不是 peer pressure,因为我打心底里就不把他们当成是我的 peer。我会对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有 peer pressure,而面对我在微软认识的人我就会觉得“我是怎么混进来的,我的背景和学校这么普通”。“要是微软苏州那些年不扩招我肯定是进不来的”,诸如此类的想法。
我当时和我的一个朋友说了我在北京见识到的阶级差距。他回复我说,你这辈子是没机会体验他们的人生了,但是如果你在微软一直干下去你可以成为他们的父母辈那个阶级地位。我认识一位在微软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师,他就拿了美国国籍,女儿读的哥大,自己也回北京office当principal manager。我在苏州微软的一个老板无锡人也是在微软工作了二十多年,美国国籍,女儿在CMU。综合这些,我当时觉得,他说的确实有一定道理。过了四年,我也全职工作了两年,觉得这目标依旧很遥远。我爸二十五岁的时候已经生了我,我二十五岁的时候还是单身。
还是19年和我一起进来实习的一个女生,现在已经在美国微软了,还在美国结婚买了房。哪怕19年当时我觉得我各个方面条件都和她很接近,但是其实那也是不太准确的感觉,是一种错觉。我来自不是那么富裕的地方,她是上海人;我因为covid放弃了出国读硕士的机会,她在covid前就在国外念书…… 所以何苦和那些比我厉害很多的人比较呢?和他们 compare 的意义确实没有很大。比方说之前的那几位微软的经理,他们是八十年代的清华北大毕业生,我才工作两年,怎么和工作二十年的人相提并论?
随着年龄渐长我知道我知道的真的少之又少,我知道了我是多么的无知。但是这又怎样呢?这并不意味着我是不幸福的,我很感恩现在的生活。继续在人生的旅途中努力吧!
今天面试美国旅游签证没有成功,但是至少我可以说 at least I tried. 就行了!Getting a visa is a privilege, not a right I am entitled to. 如果我真的不买演唱会门票、机票、不填表提交签证申请,我不会知道这些体验的感受。
愿上帝赐予我力量,让我去做我能做到的事;赐予我平静,接受我做不到的事情;赐予我智慧,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