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足够幸运,符合社会规范罢了

最近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感想:I am not smart/clever/hard-working/successful. Instead, I am just lucky enough to be accordance with social norm.

所谓 social norm,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常规,也就是“人人都认为最稳妥的路子”,比如对于我们华人来说,无非就是还是儿童的时候要当一个乖孩子,学生时代当一个好(zuo)学(ti)生(jia),上一个好大学选一个热门的专业,毕业了之后找一个好对象和好工作(至于什么是“好”也当然是 social norm 的一部分),然后成家立业生育下一代…… 这是一条路子,光鲜亮丽的路子,似乎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大家都是这样的”。

了解了哲学之后,尤其是接受了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和自由主义教育学的一些观点之后,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和整个社会的风气,我有了痛苦的思考和回答。

比如说,大多数的孩子,没有机会接受我接受过的教育。一般我们的父母会苦口婆心地讲,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马路,当不了人上人。我也可以确信的是,如果以后我生了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落入这个俗套。那么,凭什么我可以进大学而他们不可以呢?当考试成绩下来的那一刻,父母亲会夸奖我:“你很聪明,你很努力”。现在的我变得不懂,我是真的聪明吗?really?是我努力吗?是我很专注吗?是我很用功吗?那么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就是笨吗?他们就不努力,不乖?活该去念中专?问题又可以是,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

在这里的思考,我接受了一些基督教观念:人究竟是无法看清一些东西的,没有办法做到那么 judgemental。比方说,我喜欢英语,学英语几乎不费劲,随随便便考将近满分的分数。而我听到一位中专生的自我表露,他说他不喜欢英语,英语书整整三年都没有翻开,中考英语只考了四五十分。我们两个人,只是一个人喜欢英语,一个人不喜欢英语而已。更何况在我看来,他不喜欢英语甚至不是他的责任。为什么不喜欢英语的人就是“不聪明”、“不努力”、“不乖”呢?如果说,这个世界不需要英语也可以活得很好的话,或者评价标准换一换,也许他就变成了乖孩子,而我就变成了“钻研奇怪的旁门左道的不听话的不争气的人”了。这个问题,我觉得与其评价人们的智性或努力程度专注程度等个人特质,不如归结到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上来评价会更好。所以,与其说我“这个孩子聪明”,不如说“这个孩子符合 social norm”,在我看来,后面这个说法没有前者那么 judgemental。

我觉得我,不过是属于从小就非常幸运的人罢了。不是我聪明努力——相反我常有认为自己非常不努力的时刻——而是我非常幸运,符合 social norm,意即自己的生活状态符合社会大多数期望一般人运行的轨道上。

教育应该不只有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那样只是选拔而不是教育。所有人都不得不参与这场残酷的选拔游戏,一代接着一代。社会应该留给个性发展的余地和空间,因为那种个人独特的智性和天才的创造性犹如天边的流星,得不到呵护无法成长很快就会熄灭。关于这些深刻的见解,密尔已经在他的《论自由》和《功利主义》中作出了精彩的展示。


再谈谈 LGBT.

我理解 LGBT 那种悲惨的生活状态——没有办法牵起恋人的手,作为 gay 还要被逼迫去娶妻生子,如果是 trans 被家长发现了扭送到精神病院接受电击治疗等,真是无法一一赘述。

我所受到的教育、看过的书籍、过去的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会觉得,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做自己,真是作为人类最痛苦最痛苦的悲哀了。

Diversity is essential to happiness.- Bertrand Russell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 伯兰特·罗素

虽然痛苦和愚昧从古至今都主宰着我们,但希望人类未来可以生活在更幸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