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网络上的人民
什么是大众、群众、人民、公民?(除此之外还有臣民、良民、贱民)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大众。鲁迅指大众是要被唤醒的对象,他说,大众就是在黑屋子中睡着的人们,你不去叫醒他们,他们就会死去。鲁迅说,我要去叫醒他们,可是如果当他们醒后,发现只有窗没有门,不是会更痛苦吗?这就是鲁迅一辈子的悲观主义的启蒙观。大众代表愚昧,大众的反义词是精英,大众是一个需要被唤醒的对象。另外两个是瞿秋白和梁实秋的定义。瞿秋白认为,大众是文化的主体,大众是艺术的来源,知识分子应该要向大众学习。大众意味着,多数人代表着正确,代表着先进,少数要服从多数,此时对立面是杂音和不服从,顽固分子。梁实秋认为,真正的艺术只能是被少部分人欣赏的,就比如红楼梦真的只有少数人会去看,一个东西喜欢的人多就不可能是雅致的东西。大众代表的是俗,大众的反义词是雅。这三种观点截然不同,但非常好的诠释了大众的内涵。许教授举了个例子,说郭敬明说自己的电影受人民的喜欢。错了!是受大众的喜欢才对。
人民是什么意思呢?人民=群众+领导干部。公民-敌人=人民。人民有如下特点:1.人民是一个群体概念。比如,我去买东西,那人服务态度不好,我说,你这边还摆这个牌子说你为人民服务呢。服务员反呛我,你一个人就能代表人民?某一群人可以是人民,而人民不能对应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体现。2.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与之相似的一个概念是公民,而公民是法律概念。说到公民,其特征就是有权利,有义务。公民有反义词吗?这个视频没提到,我想了想就是原始社会的自然人。就算一个人犯罪背叛了刑,被剥夺某种权利,但他仍然是公民(如果他不是公民,那执法机关其实失去了对他的管辖权)。而人民的属性是可以被剥夺的,比如文革的时候开个会,进来之前你是人民,会开完会你就不是了,因为你在会上收到了批斗。人民的反义词是敌人。之前受到这种待遇的人,“敌性内处”(定性改为“人民内部矛盾”)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网民有什么特点。1.其实应该算是大众,那么就具有大众的那三重属性。2.上网冲浪的行为有人民的特点。比如两个人对骂的时候,互相给对方盖帽子,你是五毛,你是美分,而不看你具体讲的是什么东西,用你的思想来给你定罪。这其实还是阶级斗争的那一套。3. 在网络上想要成为人民的一员,“我們在網絡上仇富、仇官、支持大多數。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想發財、想升官、想做精英、想做特別的人”。“這個矛盾是我們每個人的矛盾,也是我們身為人民、公民和網民的內在矛盾”。在我看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依然有很深的市场。
(资中筠)谈谈爱国
人对自己所在的国家有自发的维护和热爱的情感,爱国其实原本是一个不需要特别拿出来讲的概念。但是历史上出现过以爱为名义,做的事情却实际上是伤害,所以我们不得不深沉地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定义什么是爱国。在古代,爱国其实是忠君。例如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岳飞他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把宋徽宗从金人那边接回来,不过高宗已经不愿意徽宗回来。在中国古代,朝廷 = 国家,说到爱国,那就是忠君,忠于朝廷。按照文官自古以来的传统,“文死谏”,就是文官要愿意死于给皇帝提意见,因为最终决策者就是那一个人,你一定要说服他才可以实现你救国救民的政治抱负,所以你要冒着生命危险跟他辩论。所以,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其实没有“国家”的概念。
国家这个概念出现的很晚,起码要到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了解了中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为了救中国在不停的寻找出路。以前我们当作蛮夷的人,现在看我们反倒是像在看蛮夷,这个观念已经完全颠覆。知识分子出国之后发现了这一点,他们做了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来救亡图存。严复翻译外国的著作,开启明智。李鸿章这批人发现,我们的军队的实力打不过洋人,所以要购买武器枪炮;为什么他们能造出武器枪炮,是因为洋人的工业化水平高;为什么洋人能工业化,是因为他们有好的体制……现在,对于他们来说,爱国的定义非改不可。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实业救国……到最后到革命了。晚清,有了国家概念之后,怎么样才算爱国?这里面有了很多很多的变化。那么,忠君,还算不算爱国?这里很自然人就会分为左右两派:保守派认为改革是为了保清,可以为清王朝注入新的活力,爱新觉罗家可以继续存在下去;改革派认为这种封建王朝是没有希望的了,因为清政府没有决心和毅力去执行这种体制改革了。这里就有一个爱国还是爱朝廷的事情,保住大清王朝,那当然也是“爱国”。但是对于孙中山这一批人,我爱这个国家,所以我必须把你灭了不可,这样我才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我为了保卫这个nation,我必须推翻你这个state,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下面讲讲义和团、太平天国,和八国联军侵华的事情。说到爱国的问题那么就联系到义和团的问题,现在我们回头来看,清朝的最终衰败就是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义和团的事情,就是“打教堂,杀洋人,扶清灭洋”。原来的口号是反清复明。中国古代皇家历来都是对民间组织严加镇压的,不过此次地方官发现他们也打洋人。此时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不平等条约,洋人来到中国,自然不会非常平等地对待中国人。那么就借他们的力杀杀洋人的威风也挺好的,于是就安抚他们,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义和团势力越发猖獗。义和团所作所为就是砸掉教堂,杀掉传教士,见着洋人就杀,但其实他们杀的最多的是中国人,比如信教的教徒,卖洋货的商人等。事态严重了之后,外国自然就抗议,说如果你保护不了我们国家的使馆和外交官,那我就要自己派兵过来保护了。这种情况就很危急了,朝廷里分为两派,一派主张镇压义和团,不能让他们乱来,并且和洋人讲和,保护使馆和教堂。另一派主张,干脆利用义和团让他们跟洋人斗。结果主战派就胜利了,而那些个死谏的大臣们得罪了朝廷就杀了头。他们每天上几道奏折说,从春秋以来都是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的,不可以攻击外国的使馆,不可以任由杀人犯胡来。说到这里,请问,这里面的人,谁爱国?谁祸国?那些主张不要杀洋人的人,另一派人就攻击他们是汉奸。支持义和团的人就是爱国吗?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还往往把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当作一种“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爱国运动”来描绘的。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要求使馆撤离,完全放纵义和团进入北京乱杀一气。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和刘坤一等两广总督,两江总督,他们在一起抗命,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乱命不从。搁在中国古代,圣旨下来你怎么能不从呢?他们联合起来,做了一个“东南互保”的行为。跟他们所管辖的领域的领馆代表洋人谈判,说,在我们管辖的区域,我保证使馆和教堂,外国人的安全,但也请你们不要派兵进来。其结果就是八国联军只攻入了北京城,而没有侵略长江以南甚至是淮河以南一直到广东广大的地区,没有影响到中国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南方。在当时的这个情况下,这种做法,是爱国吗?居然不听中央的命令?还私自和外国人谈判?我觉得是很大的爱国举措。晚清的大臣们居然还可以跳出愚忠的范畴,想出这样一个好主意来,着实是大功一件。
所以说,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祸国,如果从一个比较有历史距离的位置来看,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结果,都是可以看的比较明了的。我认为,就好像许多学生在教室里骂老师教的课没有意义一样,其实你还没有这个资格去评价。往往多年之后你的评价才会有最少的公允可言,起码也是得等你毕业了吧。德国纳粹党,多强啊,日本民族主义军国主义,那时候这两个国家的民众是真的觉得自己很爱国。这种爱国是爱国吗?对日本来讲是祸国,招来了两颗原子弹。所以我们要对爱国这个事情弄清楚,读史可以改变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人性是一个比较固定的东西,几千年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儿不嫌母丑,所以这个国家再怎么差你也要爱——盲目且短视。娘如果生病了,儿子要给他治病,而不只是盲目地爱。在这个过程中,千百年来,爱国仁人志士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要摒弃零和思维。不一定是你占便宜人家一定吃亏。互利的东西特别多。
现在倒是有一个比较真实的问题,就是用脚投票的问题。
知识分子,就是对于对自己没有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他也愿意去关心和发声。“无恒产者有恒心,唯士为能”——孟子。